“作為不可抗力,‘疫情牌’要怎么打?手把手教你全套債務處理方案!”近期,類似這種宣傳語在各大借款群傳播。自從疫情以來,監管要求各家銀行對于受到疫情影響、一線醫護人員等下發延期還款的政策,卻讓一些無關者搭了“便車”。“2月以來,我們收到了2萬多件延遲還款申請,比疫情前新增七八成。”某華東地區頭部金融科技公司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,其中七成以上的延遲還款申請為非湖北地區的借款用戶。
在各類反催收群中,新快報記者發現,疫情以來,“反催收聯盟”再度來襲,他們有統一的團隊教逾期借款人包裝話術、制造假病歷、社區隔離證明等,收取高額費用幫助借款人逃避債務。然而這些反催收中介真的靠譜嗎?這其中到底有何風險?
“債務專家”“一條龍”服務,傭金最高收七成
疫情期間,讓很多金融機構頭痛的是催收工作難以正常開展。近期,有三位借款人同時向某頭部金融科技公司提出借款延期申請。他們來自三個不同省份,然而卻發來了五張同樣的封村照片和視頻,聲稱因為封村政策上不了班,沒有收入,要求延期還款。“這三組憑證和申請說明,連標點符號都一樣。”某頭部金融科技公司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。
“疫情剛開始的時候,提出延遲還款還只是個別現象,但后來越來越多的人以此為由想要拖延時間,話術非常一致,且提供不出醫學證明,懷疑是‘反催收聯盟’在試探。”華南某家金融科技公司相關人士也表示。
新快報記者發現,在各類網貸借款交流群、反催收群中,不少人以債務管理者、債務專家等名頭自居,稱“可以為你提供一條龍個人債務服務”。新快報記者先后以信用卡逾期者、借貸平臺逾期者的身份與多家公司進行咨詢。一家名為“反催收咨詢與聯盟”公司聲稱,可以為全國范圍內的客戶追回信用卡罰息,包括“信用卡3年內產生的逾期違約金、最低還款產生的利息等等”。“只要你的信用卡沒有被凍結,我們就能幫你都追回罰息。”該公司一名業務員小張表示。
“借貸平臺則看上不上征信,處理方式不同。”小張表示,如果上征信則可以通過內部渠道做到只還本金,甚至可以逃避還款,但是收費方式不同。
新快報記者調查發現,根據不同的業務,反催收服務價格也是明碼標價,如防爆軟件一般50元到100元、咨詢費一般80元到200元不等。如果是債務處理,即幫助借款人規避債務則需要提前支付債務總額的20%到70%不等。
而所謂的“防爆軟件”即開通后通訊錄中的好友不會被催收騷擾。不少借貸平臺在借款人注冊時都默認抓取通訊錄,這樣一旦逾期不還款,就會“爆”借款人的通訊錄,甚至不規范的催收還可能PS各種照片群發給其親友。這也成為不少老賴的痛點,因此不少反催收中介以此為“賣點”,設置打造成“爆款”兜售。一個反催收中介甚至對新快報記者表示,“多買優惠”,每個貸款平臺收取150元,3個以上則每個平臺只需收取99元。
除了提供防爆軟件,還有中介能夠提供“騷擾軟件”,并對新快報記者稱這是該公司研發出的新產品。“當催收人員打電話給你時,反而讓催收者的手機號24小時不停地接受驗證碼和電話,這樣對方也沒辦法聯系你了。”
教你成功上岸?一不小心就被騙貸
除了整套“服務”外,新快報記者發現,這些反催收中介早已公司化、產業化、標準化運作,并對外輸出成套的“方法論”。新快報記者在購買了一名叫阿正的反催收咨詢服務后了解到,這類公司有律師、風控經驗人士、社會人士等不同角色,大則二三十人、小則只有兩三個人。
“賣慘是第一步。”阿正對新快報記者表示,通過假確診證明、病例,來博得同情,并以此來說服銀行或者借貸平臺客服延期還款。如果賣慘不成,則第二步輿論發酵,通過百度貼吧、微博等公眾平臺,將誘導催收人員的內容斷章取義放在網上,發酵輿論。此外,他還提供了投訴模板、各監管機構投訴地址等,教唆逾期客戶向監管機構投訴。
“這些組織對于行業的監管政策、法律條款、輿論環境、投訴渠道十分熟悉,”有業內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,他們把自己反抗催收的“經驗”集合起來形成“攻略”,通過消費者投訴網站、媒體曝光和法律訴訟形成對平臺的壓力,來為逾期的借款人爭取平臺息費的減免。
“如果你實在需要錢,還可以幫你擼到新口子,”阿正表示。而所謂的“擼”到新“口子”就是幫助借款人找到新的借貸平臺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“以貸養貸”。不過,一旦因此被騙貸的話,則會讓借款人陷入“債務陷阱”,將不斷拆東墻補西墻,難以上岸。
新快報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,這些中介甚至有此前借貸平臺風控人員。小李曾是華中某地區借貸平臺的風控人員,在去年該平臺倒閉后,他就開始做起了“網課直播”。不過,他講的內容是結合此前在網貸平臺風控和催收的經驗,告訴借款人如何反催收。“群里都是介紹一些基礎知識,如果有意向深入了解的,他會拉小群。在小群中會給你提供進一步的解決方案,如教你擼貸、包下款那種。”曾參加過小李網課的一名網友對新快報記者表示,收費則為放款金額的五六成之多。
“碰瓷”式反催收成功概率不高 借款人反而容易留下信用污點
這種“碰瓷”式反催收成功概率不高,對借款人而言無疑是“火中取栗”,失敗后將有更大風險,甚至被列入征信黑名單,留下信用污點。
如一家在“反催收”圈內頗有名氣的沈陽公司,當記者以該司的名字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發現,該司多名員工都曾為多起信用卡糾紛、民間借貸糾紛的委托訴訟代理人,將銀行告上法庭,但絕大多數案件均被法院判決敗訴或主動撤訴。
近期,某金融機構客戶被反催收中介忽悠,交付了巨額咨詢費用,按照代理提供的“逃廢債秘籍”,向政府部門惡意投訴,還將地方監管部門告上法庭,想僥幸通過不法手段減免正常信貸債務。最終經過政府部門的調查、取證、核實,實為惡意逃廢債行為,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,不予處理。該客戶不僅遭受巨大經濟損失,還被記錄不誠信行為。
早在2019年9月2日,廣東銀保監局就發布風險提示指出,代理“處置債務”“延期還款”“減免逾期息費”等違規騙局和行為,本身對債務清償并無作用,反而存在很大的風險,有可能給債務人造成進一步的民事違約。并提醒消費者不要因為逾期而聽信“代理處置債務”的宣傳,應防范其中的風險,以免導致更大的損失。
對此,廣東中漢律師事務所行政副主任何偉峰提醒,反催收更大的風險還在于,“碰瓷”金融機構失敗的情況下,部分“反催收”公司甚至以債務人的隱私反向敲詐勒索債務人,這對于債務人來說更是得不償失。
此外,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表示,目前“一行兩會”和地方金融局都有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機構,面對信用卡或借貸平臺糾紛,消費者可以向其投訴尋求幫助,或咨詢律師起訴,沒必要去成立或加入所謂“反催收”組織。